close

 

全球估計有1億9000萬人罹患糖尿病,其中三分之二的血糖控制未達理想目標,導致心血管、視網膜、腎臟病等併發症層出不窮,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,已成許多國家嚴重的公共衛生課題;專家疾呼,目前保守、漸進的糖尿病管理方式,亟須改採更積極、密集的策略,以減少它對人類的威脅。

由九國、18位專家所組成的「全球糖尿病有效管理同盟」,經過一年審慎討論,訂出了十項有助更佳血糖控制的實用步驟,即將發表在11月號的「國際臨床實務期刊」,而在正式出刊前,同盟特於倫敦舉行媒體高峰會,公布其詳細內容(見表一)。

同盟成員、義大利比薩大學醫學教授Stefano Del Prato表示,醫界目前已有許多糖尿病治療準則,但往往內容互異、不夠明確,甚至態度過於保守,缺乏與病患的溝通,且對其病理成因不夠重視,致不當處方;所以,同盟訂出的十步驟,並非新的治療準則,而是有助疾病控制的實際建議。

綜觀這十步驟,積極、及早介入是其核心原則。例如,監測「糖化血色素」已被醫界認同為血糖控制的最佳指標,但各國的理想標準寬嚴不一,像美國糖尿病學會、加拿大、澳洲及台灣都以低於7%為標準,但愈來愈多團體建議提高標準,如國際糖尿病學會、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的標準都是6.5%,同盟也以此為標準。

美國骨病家庭醫師委員會大使James LaSalle指出,研究已證實,糖化血色素每低1%,糖尿病的相關死亡率就減少兩成,微血管併發症(如腎臟、視網膜)少37%,心血管併發症也可降低14%,且正常人的標準在5%到6%間,訂6.5%已經嫌高,何況是7%。

他認為,保守的想法認為,把標準訂得高,患者達不到易挫折、放棄,所以就妥協降低標準;但醫療應以病人的最佳利益來考量,標準高,醫界應設法協助患者達到,怎可與病人一起退縮?

此外,同盟建議,每三個月至少測一次糖化血色素,作為調整治療的依據,而且應在六個月內達到理想目標(低於6.5%),因為,高血糖拖得愈久,控制愈難,所以一旦三個月的治療還未達理想,就應考慮綜合藥物療法。

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教授Bernard Zinman表示,傳統糖尿病醫療採「漸進式」,先由飲食、運動控制開始,效果不彰才使用單一藥物,療效欠佳一段時間後,再加入其他藥;據研究,糖尿病人從單劑治療改為綜合藥物治療,平均需時14到21個月,而這是否有益疾病控制,已遭到愈來愈多質疑。

事實上,及早、密集的綜合藥物治療,已證實有助糖尿病患達到目標血糖值(成效約為單劑療法的兩倍),且其眼睛病變可因此減少21%、早期腎傷害減少33%;尤其,對初診斷時糖化血色素就過高者(9%以上),不僅綜合療法要及早介入,必要時更應立即注射胰島素,而非等到藥物無效才用這最後法寶。

專家強調,要達到上述原則,並非醫師在門診時衛教,或是發給手冊文宣就足夠;「人都是好吃懶做的,」倫敦Hillingdon醫院糖尿病中心顧問醫師Rowan Hilson一語道破,人人都知道糖尿病控制最重要的是飲食和運動、再輔以藥物,但人性的弱點卻讓患者很難遵照醫囑,達到理想目標。

要克服人性弱點,不能單靠病人或醫師,而需由病人與專科醫師、家庭醫師、護理人員、營養師等共組跨科際的照護團隊,充分溝通,以病人為中心,了解其想法、需求和困難,一起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,讓控制糖尿病成為患者與醫療團隊的共同責任,唯有如此,人類與糖尿病的戰役,才有吹起勝利號角的一天。

最佳血糖控制十項步驟

良好血糖控制目標定義為糖化血色素(HbA1c)小於6.5%。

除了例行血糖自我監測,三個月應測量一次糖化血色素。

高血糖、血脂異常、高血壓等,都應以同樣積極、密集的方式監控處理,以提升病人健康。

對於新診斷的糖尿病人,應盡可能轉介到專門處理糖尿病的醫療單位。

加強注意糖尿病背後成因,包括積極治療胰島素阻抗性。

積極治療病患,以求在六個月內達到糖化血色素低於 6.5% 的目標。

治療三個月後,如果病患仍無法達到糖化血色素低於 6.5% 的目標,應考慮綜合藥物療法。

患者在診斷出糖尿病時,若糖化血色素已大於9%,應立即採用綜合藥物療法或注射胰島素。

糖尿病的綜合藥物療法,應選擇作用機轉互補的口服藥。

以跨科際整合的團隊進行糖尿病管理,鼓勵病患教育和自我照護,讓患者與醫療團隊一起擔起血糖控制的責任。

資料來源:全球糖尿病有效管理同盟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wz55ewz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